近日,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心外科主任郑少忆教授统筹协调下,心内科王月刚主任、心外科朱鹏主任、麻醉科姜妤主任等多科室专家通力合作,成功应用国产全磁悬浮体外心室辅助装置(心擎医疗MoyoAssist®Extra VAD®)顺利桥接心脏移植。此次为国内首例采用床旁经食道超声引导下植入Extra VAD®,避免了因转运带来室颤加重而导致循环不稳定的发生。同时MoyoAssist®Extra VAD®凭借全磁悬浮离心泵设计,可提供长达30天循环辅助支持及充分减轻左心负荷的优势,实现对此类患者的有效循环支持。此例患者的成功救治,充分展现了在复杂心血管危重症领域,由心内、外科联合多学科紧密协作综合治疗体系的显著优势,为该类患者的救治带来了新的希望。
患者概况
患者信息:患者男性,27岁。2周前发现高血压,高尿酸血症。入院诊断为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室间隔缺损,而后进行过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右心室流出道疏通、主动脉机械瓣置换手术。患者主动脉瓣置换术后一般情况较前改善,循环稳定、呼吸平顺、可自主进食,但心功能偏差,LVEF<20%。于术后第六天已转至普通病房。术后第十天患者突发室颤,意识丧失,立即转入ICU,予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同时经右股动脉行IABP置入及血管活性药物维持。
同期复查心脏彩超,超声提示:主动脉瓣位人工机械瓣功能正常;右室流出道远端至肺动脉瓣口前向血流速度偏快;二尖瓣、三尖瓣返流(轻度);左室增大,左房稍大;心包积液(少量);LVEF显著减低(LVEF13%)。
主瓣术后第10天心超
病例特征:高危复杂,传统支持遇瓶颈
郑少忆教授携ICU团队讨论:患者心功能极差,尽管术后经过10余天强心、利尿、抗心衰、抗心律失常等治疗后,患者左室无明显缩小,左室收缩功能无明显改善,考虑心脏病变时间长,左室心肌存在纤维化情况,左室功能为不可逆性减退,具有心脏移植指征。由于患者反复出现室颤等心脏电风暴,循环不稳定,为桥接到移植治疗,需要植入临时左心辅助装置予循环支持。然而,传统机械循环支持手段面临严峻挑战:
IABP对循环支持力度不足;
ECMO则可能加重左室后负荷,不利于患者过渡至手术阶段。
第一阶段:置入装置,建立稳定循环
心外科郑少忆教授团队与心内科王月刚主任完成首例全程经食道超声下行Extra VAD®置入
考虑到患者反复出现室颤,为了避免患者因转运导致进一步的循环不稳定,郑少忆教授团队决定在监护室床旁采用经食道超声引导下完成Extra VAD®的置入。7月20日在心外科ICU内,患者局部麻醉后,穿刺右股静脉,经食道超声引导下完成房间隔穿刺,将21Fr股静脉插管头端准确放置在左心房,建立引流通路;右股动脉撤出IABP导管,选择17Fr股动脉插管建立灌注通路。而后启动Extra VAD®,流量维持3 L/min。转机支持中患者生命体征平稳,为后续的外科手术奠定了关键的循环稳定基础。
第二阶段:平稳辅助护航,静候桥接移植
在Extra VAD®辅助下,成功桥接移植
在心外科ICU的精细化管理下,Extra VAD®提供辅助,有效减轻心脏负荷,为心功能恢复创造了条件。
7月21日BNP/NT-proBNP
8月2日BNP/NT-proBNP
辅助第6天心超结果
辅助第13天心超结果
患者使用Extra VAD®辅助的第7天拔除呼吸机插管,拔管后氧合状态良好,继续予低流量鼻导管吸氧,复查胸片显示左侧胸腔积液较前减少。
第三阶段:心脏移植手术
郑少忆教授团队行心脏移植手术
Extra VAD®提供14天循环支持后,由郑少忆教授主刀,术中顺利完成Extra VAD®撤机,成功完成心脏移植手术,此次手术的顺利实施,得益于前期Extra VAD®提供的稳定循环状态。
心脏移植术后,患者恢复顺利,目前已转入普通病房。术后评估显示:循环基本稳定,血管活性药物已逐步减停;自主呼吸功能良好,动脉置管及尿管均已拔除,整体一般情况佳。
术后状态
术后转归
该患者通过Extra VAD®累计获得长达14天稳定、有效的循环支持下成功等到供体心脏。在郑少忆教授领导的心血管团队及多学科的紧密协作、精心治疗下成功完成心脏移植手术,目前恢复良好,成功重获“心”生。
心脏移植术后第8天心超
术后总结
郑少忆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郑少忆教授总结:“Extra VAD®作为循环支持的关键桥梁,其卓越性能为后续心脏移植手术的成功提供了坚实保障。此次国内首例在床旁经食道超声引导下完成的Extra VAD®置入术,不仅成功挽救了患者生命,更推动了多学科团队的深度协作——这种多学科整合模式提升了复杂心血管危重症的救治成功率,为探索心力衰竭的个体化治疗方案提供了全新技术支撑。”